三水區云東海街道順業路旁,廣東臺一精工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一精工”)的工人們忙著打包一臺臺機械,準備裝車出貨。這臺設備號稱臺一精工“機王”,生產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均在同行前列,成為臺一精工在這次疫情中突圍的拳頭產品之一。
臺一精工主要生產包裝印刷智能裝備,多年來苦練“內功”,產品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在此次疫情“大考”中,這份“內功”轉化為企業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及市場競爭力,幫助企業及時應對縮水的海外市場,在激烈的內銷市場中贏得優勢,突破困境實現逆勢發展,訂單額同比提升。
目前,臺一精工的訂單生產計劃已經排到了明年初,工人們加班加點趕制,爭取按時交貨。而在幾個月前,該企業董事長曾偉光還在為縮水的出口訂單發愁。
臺一精工主營自動化瓦楞紙箱印刷及后工序生產智能化設備的研發和生產,出口和內貿訂單比例約為7:3。近幾年,該企業得益于產品性能和價格等綜合優勢,在海外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出口訂單持續增長。今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它布局海外的節奏。
曾偉光說,疫情發生初期,出口物流受阻,該企業部分存量出口訂單被按下暫停鍵。其中,一筆訂單額超過1億元的銷往南美洲的訂單受到影響。為了抵消出口縮水帶來的影響,企業第一時間調整計劃,將發力重心轉向國內市場。
隨著國內疫情逐漸穩定,臺一精工下游采購商逐漸復工復產。這時,曾偉光嗅到新的商機,疫情催生的“宅經濟”加大了快遞包裝箱的需求,為包裝智能化設備生產商搶訂單打開了新空間。
但另一方面,海外市場萎縮,讓不少原本偏重出口的同行們紛紛將目光投向內貿,國內市場競爭更激烈了。機遇與挑戰并存,臺一精工要成功“搶單”,還得繼續下功夫。
新的競爭環境下,今年上半年,臺一精工加快產品升級速度,集中推出多個型號產品的升級版。在同型號產品中,產品生產效率、智能化水平等性能較之前有所優化,也能擁有價格折扣、保修期延長等多項優惠。一個個計劃以外的措施,讓國內市場的新老客戶感到驚喜,為臺一精工換來了內貿訂單的顯著增長。
曾偉光告訴記者,得益于此,臺一精工今年的訂單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訂單多為價值較高的大設備,訂單額較去年有所提高。
近日,臺一精工一款全新的瓦楞紙箱生產線通過了客戶的驗收,即將裝車發貨。
這臺被員工們稱作“機王”的設備,是該企業今年提前推出的升級產品之一,能夠實現印刷、開槽、堆疊等工序的自動化運作,還在效率方面具有競爭優勢。據介紹,該生產線每分鐘最多能夠生產350個紙箱,停機換版時間從20分鐘壓縮到5分鐘,優于行業內大部分同類型機器的生產水平。
“一直以來,產品始終是我們最重要的武器?!痹谠鴤ス饪磥?,臺一精工能夠扛住疫情“大考”,并實現逆襲增長,最重要的底氣和支撐來自產品的競爭力。
近年來,臺一精工堅持大手筆投入“練內功”,每年將利潤的30%用于產品開發,不斷提升產品技術含量。該企業拿下了高新技術企業的牌子,擁有20余項專利。2018年底,臺一精工的營業收入從2007年的2000萬元提升到近2.4億元。
這份“內功”不斷轉化成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今年,臺一精工還推出了另一款拳頭產品——數碼印刷開槽機。這是國內少數具備“無版印刷”功能的設備之一,能以電子圖片替代傳統印刷設備必不可少的印版,并以穩定性的優勢贏得市場青睞。
曾偉光說,這款新品推出市場不到半年,就為臺一精工收獲了數張訂單。其中,一名客商在下單前訂購了其他品牌的同類型設備,經過對比,最后放棄定金,轉而向臺一精工下單。
“企業發展不進則退,我們不想做裝備界的柯達?!闭劶捌髽I未來發展,曾偉光引用因錯失轉型機遇而沒落的“膠卷之王”柯達作為反面教材,透露臺一精工不論何時都不會放棄緊跟潮流練“內功”,用產品優勢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對于大部分三水制造企業而言,突如其來的疫情是一場生存和發展的“大考”,考驗著企業的應急能力、危中尋機的市場敏感性,以及回歸到核心競爭力的較量。
企業的市場競爭,涵蓋產品、市場、服務等不同維度。分行業看,裝備制造行業的企業競爭,最關鍵在于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產品競爭。反映到臺一精工今年的戰疫經歷,產品正是企業抗風險穩發展的根本所在。
緊扣技術創新促進產品升級,已成為越來越多三水制造企業的共識。但當疫情“黑天鵝”來襲,并非全部企業都能保持定力,堅持大手筆投入“練內功”。從長遠看,疫情總會過去,而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企業競爭力的較量仍是長期的。尤其對于傳統制造行業來說,產品的相對優勢及其智造含量將為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帶來更為深遠的影響。
因此,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應該是貫穿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發展課題。只有矢志不渝地重視創新、敢于投入,企業才能不斷實現新的突破,在市場競爭中永葆活力,立于不敗之地。
獲取更多資訊,請點擊微信公眾號
IHE大健康展
2022廣州國際生態農產品食品
產業博覽會暨出口轉內銷展
2022.6.16-18
廣州·廣交會展館
THE GLOBAL PLATFORM FOR PROFESSIONALS IN THE FOOD AND HEALTH INDUSTRY